茶艺师说,现在的私人茶艺师,也是四处游走的“泡茶人”。而他,正有意筹备“泡茶人”的“游茶”生涯。
一年前的茶馆不少,却没有一家从事上门服务的项目,“私人茶艺师”更是闻所未闻。
一年以后,在这个讲故事的茶艺师的私人茶艺会所里,我们看到一群“私人茶艺师”正在成熟。
邹军:28岁,杭州人,从业10年
私人茶艺师这个市场,再“炖”几年肯定能“炖”出一口好汤,而且绝对是“头口茶”。
邹军就是那个围魏救赵的茶艺师。
高中毕业后的邹军,无意进了杭州一家茶馆,没想到从此就撞进“茶道”。茶馆一直是传统的师徒制。从跟在师傅身后拎铜壶开始,邹军实打实地从根基学起,打坐(心静是“泡茶人”的首要心境),茶基(茶叶基础知识),辩茶,识茶,沏泡,操作技能,茶文化历史,茶叶生化,甚至茶树栽培和加工,也要学茶艺馆的经营管理。4年时间里,邹军读了120多本与茶有关的书。98年,在“杭州十佳茶艺师”比赛中获得银奖,随后拿到了中国茶艺博物馆颁发的“茶艺师”资格证书。
这个年轻的“茶艺师”,更愿意称呼自己作“泡茶人”。吃“透”了茶,揣着红本和奖状,他开始转型——帮别人做茶馆的前期启动和经营。
这期间,江苏的“钱塘茶人”、温州的“沁园春茶馆”、绍兴的“雅士”、佳木斯的“西子茶楼”、盘锦的“和记茶”都留下了邹军和他师兄弟们清瘦的身影。最为轰动的要数他给义乌做的“拨浪鼓茶廊”。2000年,义乌一家经营不景气的茶楼老板,听行内人推荐找到邹军,看着眼前这张年轻的面孔,他将信将疑。但未聊片刻,邹军一个“拨浪鼓茶廊”的新店名就叫他眼前一亮。拨浪鼓在义乌人心中太亲切了,他们在拨浪鼓和着“鸡毛换糖”的吆喝声中长大。邹军来到义乌,打出“鸡毛换茶”的条幅,一块钱,外加一根鸡毛,您就楼上请。根本不用打广告,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争相报道,街头巷尾好一阵热闹。茶楼一夜成名。
2001年11月,邹军应邀来到北京的西子湖茶楼做行政总监,很快,遍布青竹的西子湖和它雅致的茶、清香的菜粥,走进了很多人心里。“西子湖”的推广做得很扎实,如细火慢炖。
大约是到“西子湖”半年后,邹军发现,刚开始来“西子湖”喝茶的人很小资、素质也很高,后来这帮人却渐渐“逃”了。为什么?他最终想明白,这帮人需要“更高端”的服务,更私秘的空间,而这也是目前社会高层人士的共同诉求。
邹军萌发了做“游茶”的念头,在给别人做了3年多茶馆经营后,这次,他要自己做了。
如果,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茶艺师,或者只是一个优秀的经营者,这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偏巧他两者集于一身,正因为精通茶艺,又精通经营,他才有了将私人茶艺师付诸实施的创造力和实力。
经过审时度势,他认为,现阶段的私人茶艺师必须依托行业载体,而且,在启动初期,他们是“坐店”与“游走”想结合的。既为上门来的主顾服务,也为要求他们上门的主顾服务。经营方式上,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可能一段时间内,“私人”性质的服务会以商务居多。
为了明显区别于普通茶馆的性质,邹军煞费苦心地关门闭户,只做会员制的私人会所,散客外客,概不接待。就是为了保证“对应高品质人群的高品质服务”的定位。他清醒地知道,这拨人,才是前期“私人茶艺师”需要者。保证他们,才能留住他们;留住他们,才能启动这个将会庞大的市场。
邹军说,私人茶艺师市场成熟的那一天,除了基层四处“游走”的茶艺师外,高级别的私人茶艺师只为固定的几个人服务,他们用数量来保证质量,而这些被服务对象,也需相应支付较高数量的价格来保证自己享受到的服务。邹军说,那时候才是他们这拨“泡茶人”扬眉吐气的时候。
余鲜兰:22岁,杭州人,从业6年
私人茶艺师的发展不是单向的,不仅需要茶艺师提高素质,还依赖客人的素质。缺一,都形成不了气候。
从美丽的千岛湖走来的余鲜兰,旅游学校学的礼仪专业,在杭州茶馆实习时留了下来。2001年底来到京城,一直从事茶艺。经验丰富的她,是目前上门订单最多的一个。可能是她从千岛湖带来的洁净气息,也可能是她脸上总漾着的微笑,她的亲和力迎来一个个回头客。
第一次上门服务,她也心中咚咚跳,但很快她发现,喝茶本身是件雅事,喝茶的人素质也不会太差。加上后来他们立了规矩,通常一男一女作伴,有个帮手,也顺带保护。就再也没为安全担忧过了。
问她为何这样受欢迎,她露出了酒窝:“茶本身是很简单、很简单的东西,简简单单最好。”从接听电话开始就细心问透,了解清楚对方具体的服务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还不能让客人被问烦。再有就是微笑。上门服务,第一面印象极其重要,干净整洁的外表和发自内心的微笑是最好的礼仪形象。
朱锦武:27岁,杭州人,从业8年
95年我在千村百货开茶馆时,人们往里张望:干嘛的?现在,私人茶艺师也是如此。但就像现在到茶馆喝茶成平常事一样,有一天,私人茶艺师也会成为普通平常事。
今年1月,邹军为京城名店“吴裕泰”策划操作的“茶王展示会”被茶界传为佳话。其中,演示六大茶品(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之--黑茶中极品茶王“普洱”的茶艺师,就是朱锦武。
朱锦武是个腼腆的小伙子,手艺却相当地漂亮。不说话看似普通,说起话来,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句句藏金。
看他是怎么说茶艺师的。简单点说,茶艺师就是能将茶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冲泡掩盖掉的“泡茶人”。
茶叶到手,开罐瞬间,茶艺师就应有运用眼、鼻和经验为茶定性的能力。茶性分色、香、味、形。四性完美和谐的茶叶是几乎没有的,总有或多或少的瑕疵。
假如茶的芽形好就要用玻璃茶具来凸显,让茶叶的舞蹈尽收人的眼底,比如花茶、绿茶,小叶苦丁等。如果形不够好,则应用紫砂等器皿掩盖,让人忽略其形色,而关注其茶汤,比如铁观音、大叶苦丁等。
茶香分清香、花香、桂香、兰香16种,茶艺师的鼻子丝毫不亚于世界顶级香水师或是品酒师的鼻子。既要闻出茶的主要香型,还要确认出其细微杂香。香味纯净有纯净的泡法,假如香味有主有杂,又怎么把主香泡出,杂香规避掉?这就取决于或器皿不同,或水温把握了。总之,一个好的茶艺师的责任,就是将每一叶经他手的茶叶完美的香味泡出来。
再有,如果是鲜香十足的新茶到手,简单,直接冲泡就是。但有的茶是要喝沉的,比如普洱茶。这其中就更复杂了。普洱存放5年为一阶段,每个阶段因茶叶与空气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相应发生微妙变化,茶的内在不断改变。茶艺师的本事就是,一观一闻之下,就能对它的年份、优劣掌握个八九不离十,不同年份不同贮存条件下的普洱,沉香与鲜香的变化不同,需要采取的技法亦不相同。千变万化的细微处理,才能泡出一杯客人只注意其沉香之隽永,而忽略其鲜味不足的好茶。
朱锦武眼中,茶艺师也罢,私人茶艺师也好,都是“茶叶链”的最末端,却是这个链条环节中最为特殊的人,他们付予茶生命,而私人茶艺师似乎更肩负将茶文化带进千家万户的责任。显然,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