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联标: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
发布时间 2010-04-10 浏览 23218 次
可见,这个大项目虽是集体完成的,而李联标作为组织者和主持人,以他渊博而扎实的专业功底作了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才能使这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晚年,他对丰产研究更加重视向纵深发展,指导研究生用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茶树在秋冬季对氮的吸收、运转和分配规律,得出了秋肥的作用和适宜的供氮期。在不同茶园水分的条件下,研究了茶树活性、碳氮代谢及吸收功能,得出适宜的供水条件可以提高体内氧化还原酶促反应及碳氮合成代谢的结论,并引出今后应加强灌溉的自动监测控制研究。

为开发新茶区作出贡献

  1964、1965和1976年,他先后参加了甘肃、西藏和山东发展新茶区的考察工作,以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为祖国新茶区的扩展与延伸做了许多工作。西北地区和山东省原是我国茶叶的主要集散地,那里荒地多,但气候高寒、雨量稀少,土壤偏碱。为了科学地论证上述地区是否可以发展茶叶生产,农业部、对外贸易部和国家民族委员会组织多专业科学家作实地考察。李联标作为首席茶叶专家,根据收集到的气象、土壤和社会经济资料,取得了在若干地区发展茶叶生产的依据,并提出了初步规划。现在,甘、藏部分地区的茶叶生产已发展了起来,且产量亦逐年有所增加,不仅弥补了上述地区茶叶需要量的不足,而且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李联标为开创新区所付出的劳动,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976年山东新区遇到一次特大冻害,灾情之重、范围之广是试种以来未曾有过的。他闻讯后,立即组织力量去那里调查茶树冻害情况,提出了许多加强茶树越冬管理的技术措施,并亲自调查了日照、莒南、蒙阴、胶南、荣成、乳山、太安、新太等县的茶树冻害,总结了茶园地形、方位的选择、有效抗寒防护措施,以及引种抗寒品种,采用增强茶树抗寒力等栽培技术措施。这些对该区茶树受害后的救护与培育都起了重要作用。

潜心培养茶叶科技人才

  李联标在湄潭实验茶场工作期间,正值日本侵略军侵华之际,半壁山河沦陷。他深知,为挽救国家的命运,必须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他决心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教育学生“应当立大志做大事,不要当大官,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提倡机关学文化,倡导职业教育,他担任了湄潭职业学校第一期茶科班主任,深受学生敬爱,师生感情甚笃。后来,这些学生成了贵州茶叶事业的骨干力量。

  1958年,中央农业部决定在杭州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李联标是筹建人之一,从所址选择、土地征用、基本建设、人才培训、学科设置与课题确立等,他无不亲自参与。建所初期,许多研究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科研业务不熟,他凭着多年从事试验研究的经验,组织讨论、座谈、报告会、参观交流等,想方设法提高试验研究水平。他要求科研人员既要着重研究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重要技术问题,重视总结茶农技术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当年的同事都把他当做良师益友,无不乐于聆听他的教诲与指导。

  1960~1966年间,李联标先后为前苏联、尼泊尔、喀麦隆、越南等国的留学生和进修生讲授茶树栽培学,并进行实习和辅导。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了这些国家茶叶生产或科研部门的主管。晚年,他仍不辞劳苦招收研究生,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继续奉献。

  李联标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一人的工资收入要负担夫人和5个子女的生活、教育费用,家庭经济拮据,但他从不伸手要组织补助。身为名专家,他不搞特殊化,住的是古老破旧的木板平房。他身患胃病,吃不下硬饭,常常是一碗面条就算是一顿午餐。

  “文化大革命”中,李联标身心受到摧残。但他相信蔽日乌云总有一天会被一扫而尽。1982年落实政策后,他精神振奋,不顾年迈有病,加倍努力工作,一心想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生病期间,领导上要他在家休养,但他仍坚持去外省考察、讲学,他那忘我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

  李联标的一生,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尊敬,曾被选为浙江省第三、五、六届人民代表。人们将永远缅怀这位为我国茶叶事业奋斗一生的茶学专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