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龙泉釉据说是仿龙泉弟窑产品而问世的。在南宋时就已开始仿造,至明初就已赶上当时龙泉窑的产品,到清初龙泉本身已不能烧造青瓷了,而景德镇的青瓷却日益精进,如雍正,乾隆几代所仿的龙泉釉均已超越前代龙泉所烧造的较好产品。
龙泉釉的特点是釉厚面色深,氧化铁的含量比其它几种青瓷都高,釉科分子式中氧化铁的分子数一般在0.080左右或稍多,加上施釉很厚,故釉色深浓晶莹饱满。(南宋龙泉窑为了达到釉厚色深的目的,往往要经过多次施釉,多次低温焙烧再在高温烧成)。景德镇制造龙泉釉一般都反复喷釉多次,甚至十次以上。龙泉釉多数装饰大盘,大瓶,大缸等大件器皿,陈设在宽大厅堂之中,显得气魄雄伟,色调安定。
龙泉釉是以约占釉料中的2.5—3.5%的氧化铁为着色剂,在生坯上施釉,釉层厚度约2.5~3毫米,多用喷釉方法施釉。在还原气氛下於1280—1300℃温度烧成。
紫口铁足
原是宋官窑青瓷中的一种特殊标志,在通体育绿色的器物上配以紫口铁足,既可以破除色调上的单调痞,又能赋予一种古扑稳重的情趣,甚得人们的好评。《遵生八笺》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止,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谓官者,烧于修内司,为官家造也。窑在凤凰山下。其土紫故呈色如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者,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皆浅,故口微露紫痕,何足贵,所尚铁足,以它处之土咸不及比。”《格古要论》云“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代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相类。”在当时除官窑外,其它瓷窑也有紫口铁足。如《格古官要论》载: “董窑”淡青色,细纹售多有紫口铁足”从近数十年来在龙泉古窑址发掘的情况看,该地紫口铁足的器物也不少,可见龙泉很早就在模仿官窑的紫口铁足,特别是哥窑型产品仿制的较多。景德镇很早也有部分青瓷及纹片产品仿造紫口铁足。制造方法有两:一是将胎骨内掺加部分紫金土,使铁的含量在5%以上,在烧成后,器口及底足无釉处便呈现出紫口铁足的黑褐色调。另一种是胎骨内不掺加紫金土,仅在器口部分修去原来色釉补上一圈紫金釉,器底无釉处涂上一层含铁较多而耐火度较高的粘土,烧成后也会形成一种“紫口铁足”,后一种方法虽较简单,但效果不如第一种,也易于识别。近年来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很少模仿紫口铁足风格的产品。秘色 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早期青瓷。古代对秘色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曾懂的《高斋漫绿》中说:“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曰,(公元10世纪,五代吴越的钱谬至钱欲)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他把“秘”字做为“神秘抄,(秘密之“秘”而不是指青瓷色.后来、邓之诚的《古董琐记》,赵汝珍的《古董辨疑》都附和此说。其实秘色并非始于五代钱氏,在唐代就有了,如徐寅(公元9世纪末,唐昭宗乾宁进士)有“贡馀秘色茶盏诗。”同时在五代也非是吴越专有之“秘”,蜀王建极朱梁信物中有金棱碗并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类,秘色抢青瓷之响。”因为如此,所以后来附和《高斋漫绿》说法的人就把唐的秘色也说成是一种为统治者所应用(所谓进御)的物品,另外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秘色或秘色越器。
但是到了近代,大多数人对秘色的看法并不是中秘的“秘’也不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品,而是当时那种色调青瓷的通称。如《爱堂日抄》云: “自古陶重青晶,晋日缥瓷,唐云千峰翠色,紫周云雨过天青,吴越器秘色,其色皆青;…”龙泉青色有时也泛称秘色。如庄季裕《鸡肋篇》云: “龙泉青瓷器谓之秘色”南宋时秘色窑移馀姚,迄明初逐绝。《馀姚县志》载: “上林湖烧秘色瓷器颇佳,宋时置官监窑,寻废。”秘色瓷的真面目如何?根据解放前后在徐姚上林湖发现的五代至宋的碎片看,都是属于越窑系统的瓷色比晋唐时期的青瓷有很大的进步,从以往青中闪黄不纯的色调进步到了比较纯正的湖绿色,色泽薄而均匀,说明当时对釉料配合及烧成工艺比以前控制的较有把握,因此能达到空前成熟的地步,而为人们重视喜爱,所以曾大量的被做为隆重的礼物进贡统治者。但是比其后来晶莹润泽,色调碧翠的青瓷来,秘色也只不过是一种最普通的青釉器而已。
其着色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