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 2009-09-22 浏览 24870 次
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耕地面积仍在减少。有的地方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目前中低产田已占到2/3,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每年以0.5%的速度递减。水田的减少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影响更大,其危害不仅仅是减少了耕地,而且使其所在地区丰富的水资源被浪费。

  水资源紧缺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从水资源总量看,我国是全球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且水资源供给需求矛盾逐年加剧。目前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不匹配。目前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有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灌溉。专家分析,每年因干旱损失粮食占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的60%。

  但从需求来看,近些年来,呈刚性增长态势。人口不断增加,口粮消费不断增长。近10年我国人口净增加了近9000万人。若按每年人均口粮消费200千克、肉类20千克计算,粮食和肉类消费需求分别净增加1800万吨和180万吨。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品型”。

  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也将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饲料粮消费不断增加,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提高了接近20个百分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还将拉动饲料粮消费需求。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口粮消耗将呈下降趋势。但是,受耕地面积减少、单产提高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口粮消费下降和种子用粮减少并不能完全抵消饲料消费需求的增长。饲料粮消费缺口增大,加大了国家粮食安全压力。

  此外,农产品区域性生产与全国性消费、季节性生产与均衡性消费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粮食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农产品贸易争端增多,农产品进出口壁垒增强,特别是2007年底全球爆发粮食危机以来,各国农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严峻挑战。

  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

  尽管未来国家粮食安全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面临一些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能够养活、养好自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但不会影响和威胁世界粮食安全,而且还会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制度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完善,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中国农村政策的基石,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从粮食生产本身来看,蕴藏着巨大潜力。

  首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潜力。目前,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相差悬殊,高的每公顷7500~15000千克,低的只有3000~5000千克。这说明通过提高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有潜力的。在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只要2011-2030年年均递增0.7%,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粮食总产量目标。这样的速度与1949-2007年58年间年均递增2.6%相比,是比较低的。即使考虑到土地报酬率递减的因素,也是有条件实现的。目前,中国12178万公顷耕地中,有2/3为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很大。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可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产。

  其次,加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后备区建设有潜力。国家已制定《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国现有粮食主产区13个省区,省际间存在着发展差距。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一部分粮食产量。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有潜力。目前,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约为48%,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70%以上。中国正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到2015年将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63%,到2030年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中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

  第四,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有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例如,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增加木本食物的前景十分广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