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茶叶专业市场“四有”时代早日来临(图)
发布时间 2009-07-29 浏览 28998 次
街茶,弥香远近,众多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松阳茶文化的诗篇。1929年,在西湖博览会上,松阳茶叶获得一等奖,享誉一隅。近年来,松阳确定了“松阳银猴”作为茶叶的主打品牌。为了打响该品牌,松阳成立了“松阳银猴”专业合作社,整合全县主要加工企业,开发银猴、山兰、白茶、龙剑、香茶等六大系列产品,联手打造;同时县里还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资700多万元,先后到杭州、上海、济南、北京等地举办产品推介会、品茶会,足迹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2007年5月,“松阳银猴”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在泰国举办的亚洲食品节,进而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继续开始外拓步伐。“松阳银猴”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在茶叶消费市场声名鹊起,先后摘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十大名茶”等二十多项桂冠。2008年,“松阳银猴”白茶又成为国务院紫光阁接待指定用茶,“松阳茶”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千年文化赋予了品牌灵魂,品质则给了松阳茶叶站稳市场的内涵。随着“松阳银猴”知名度的逐步打响,松阳适时提出了“一县一地”现代农业区域品牌的创建目标,从打造茶产品品牌向打造茶叶产业品牌转型,实现品牌战略的提升,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加大对外宣传的基础上,松阳县还不惜花“重金”把外地的专家、学者、客商请进来,2007年以来,松阳县先后举办了“松阳银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中国“松阳银猴”开茶节暨茶商大会等全国性的茶事活动,通过议茶事,谋发展,签署“倡导茶为国饮,彰显茶商风范”的宣言,立志生态立茶,诚信经营,让茶叶界更多地了解松阳茶叶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并积极争取各类“金名片”、制定地方标准等形式,逐渐亮出了松阳的茶产业区域名片。目前,松阳已拥有“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松阳茶”、“农业部定点市场”五张金名片,松阳茶产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品牌就是效益。“松阳银猴”、“松阳茶”、“一县一地”品牌为松阳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和生机,今年春茶开采后,白茶茶青最高卖出300元/公斤,乌牛早茶青最高卖到140元/公斤。春茶采摘旺季,采茶工成了紧缺资源,采茶不但成为当地农民的增收门路,而且也吸引了县外、省外的采茶工蜂拥而至,他们每天采茶可赚50至100元。目前,到松阳采茶的外来采茶工有4000余人,大多来自江西、云南、安徽、四川、广西、贵州、湖南等省。新兴乡下源口村近段时间就有700余名江西、湖南的采茶工在该村采茶。

“松阳模式”的外力:用茶叶市场拓展交易辐射面

松阳,与传统的皖、浙、赣绿茶金三角接壤,又与闽北的绿茶产区相邻,在这片绿茶产区中,大部分县、市的茶叶种植规模偏小。针对浙南地区茶叶市场建设空白的现状,松阳率先兴建位于松阳县内的浙南茶叶市场,占得先机,以此为外力,不断拓展市场辐射面与区域影响力。

浙南茶叶市场建立于1993年,在茶产业得到发展后,应势而建的市场三易场址,目前坐落为县城内,交通快捷方便,占地面积为100亩、店面200间、摊位10000个,现已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浙南茶叶市场的成功运作,极大地鼓舞了茶农和茶商的信心,也为松阳茶产业的贸易与交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聚宝盆”。目前,浙南茶叶市场拥有了完整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且逐年完善一提升其服务功能,为广大茶商交易、传播茶界信息、交流茶经搭建平台。在茶叶市场软建设方面,松阳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茶商开辟“绿色通道”,创建便捷、高效、优质的茶叶销售市场环境。譬如,建立定期访问机制,并对茶叶收购量达到较大规模的外地客商发放“创业绿卡”,同时还积极探索建立“茶农+农业合作社+市场”三者紧密合作的茶叶生产流通一条龙经营模式,吸引了八方客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停产、关闭,松阳县紧紧抓住茶叶特色产业,适时举办了开茶节,吸引各地客商齐聚松阳,使前来松阳交易的客商增加20%以上。

据该县茶叶办统计,2008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总量达3万吨,交易额6.7亿元,市场年交易量和年交易额均居全省各大市场首位。松阳农民人均收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反而增长了17.8%,其中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今年自2月14日浙南茶叶市场开市以来至3月20日,市场交易量达410吨,交易额1.6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的120吨、0.43亿元增长了241.67%和283.72%,市场人流量达到4000余人左右。目前,除本地及周边县市遂昌、武义、云和、丽水、龙游、淳安、磐安、开化的茶农外,还有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西、贵州、湖南等省的茶农前来交易,场面极其火爆。

“松阳模式”的方向力:用政策引导茶商永续发展

随着浙南茶叶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茶叶市场网络的逐步健全,松阳茶产业的分工更趋细化,形成了种茶的只管种、制茶的只管制、销售的只管销的产业分工格局,许多茶农在天长日久的市场淘金中日渐成熟,随即分化、升级,他们尝试着当茶叶经纪人,开茶叶经营店、办茶厂、开茶楼,继而走出松阳,外出开拓市场,实现了茶农到茶商的靓丽转身。

据松阳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目前人口仅23万的松阳县出现了数千位本地茶商。茶商们加工生产了针形、扁形、螺形、眉形等种类齐全的绿茶,通过在北京、青岛、石家庄、兰州等10多个省市设立专卖店或销售窗口,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市场经济,尤其是茶产业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引导与扶持,否则将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多的阻力,甚至失去方向。“松阳县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茶产业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为此适时出台了系列良好的政策,拨出专款对县内外流通大户进行奖励,鼓励他们为发展松阳茶产业作贡献,更好地发挥以销带产的引领力,推进松阳茶产业更好地发展。而松阳县的茶产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及取得的可喜成绩,也与松阳县政府高度重视与高度扶持的政策分不开的。”松阳县叶郑献副县长对记者如此说道:“政府扶持茶产业的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可以造福本地茶农与茶商,还吸引了外县、外省茶商前来投资与洽谈合作,那样茶产业的发展合力得到了加强与延伸,为茶产业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记者观察,松阳的很多茶商,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都在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政府不断为茶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开始由“小老板”向“大老板”转变,在商海中不断成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事茶叶销售近20年的萧山茶商郑建标把杭州狮峰苑实业有限公司收购点于今年正式落户在松阳,对松阳茶产业的发展充满了十足信心。

目前,松阳茶通过政府与茶农、茶商的共同打造,充分运用“松阳模式”的“三力”,使其松阳名优茶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广东、陕西、甘肃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且远销港澳、欧美、东南亚各国,同时也预见了松阳茶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誉度”将继续在“松阳模式”的“三力”的作用下,与时俱进,更上层楼!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