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之赏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5907 次
物。从商周时代出现的原始瓷器到东汉晚期烧制成功的真正瓷器;从六朝青瓷到唐代的“南青北白”;从宋代的名窑争辉到元明时期景德镇的一枝独秀;从清三代的繁荣昌盛到光绪年间的回光返照,一部中国古代陶瓷史,从一个重要的侧面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印证着这个伟大民族的聪明才智。每一件古代瓷器都是一页教科书,读懂了历史才能真正认识古瓷,而反过来说也一样,认识了古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例如,谈起以落后游牧生产方式为特征的蒙古人所建立起来的元朝,人们印象中是异族统治、征战不息、社会倒退、民不聊生。似乎只是黑暗,只有否定,毫无光明,毫无肯定。通过对元代瓷器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才知道元朝虽历时不足百年,但却是继两宋以后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南北方瓷窑特别是南宋五大名窑虽然纷纷衰落,但是景德镇窑却走向繁荣,独领风骚。它所烧制出的成熟青花瓷器,以及新创烧的卵白釉瓷、釉里红瓷、红釉瓷、蓝釉瓷等,继唐宋之兴盛,开明清之辉煌,承上启下,使中华美瓷誉满欧亚,为国争光。瓷器成为中国的象征,以至瓷器就是中国, c hina=China。从瓷器上得到启示,联系元朝时期中国本土疆域随民族统一之扩大,以及文学、艺术和戏曲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我们有理由认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对元代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重新发掘,刮目相看。因此,结合学习历史来研究和鉴赏古瓷,才能深得其髓;通过古瓷的鉴赏研究来探证历史更显具体清晰。

  2、艺术美学价值欣赏。对于古代瓷器的观赏价值,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概括:“古代瓷品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美学欣赏价值。千姿百态的造型,争奇斗妍的色彩,瑰丽丰富的纹饰,把人们引入斑斓夺目的瓷艺百花园中。而汉魏之古朴,晋唐之装饰,宋瓷之典雅,元瓷之豪放,明瓷之清俊,清瓷之秀丽;汝器之庄隽,官哥之腴润,钧器之靓艳,定器之洁美,龙泉之绿莹,耀瓷之青翠;青花之明快,斗彩之奇谲,釉上彩之华贵,单色釉之凝重,刻花瓷之传神,印花器之夺目……凡此种种,都使人从中得到摄魂震魄般美的感受。游冶其中,赏心悦目,趣味所至,令人陶醉”。正因为中国古代瓷器具有这样丰富迷人的美学魅力和欣赏价值,从古至今,非但成为中国人收藏传世的珍物佳器,也成为欧、亚、美、非古今上流社会珍藏炫耀的宝物,成为当代中国以至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和拍卖捶下的主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中国古代瓷器之追求,之惜爱,之珍藏,之呵护,欧美人士和海外华人更甚于国内公私藏者,这从一些中国古瓷器被欧美收藏者用金银装饰得富丽堂皇可见一斑。

  古代瓷器的美学欣赏价值并不因其或伤或残而丧失。这方面的观点,拙文《论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载《收藏》杂志1997年第2期)中已作说明,不再赘述。

  3、工艺技术欣赏价值。中华民族是聪慧之民族,从古至今,睿智之技艺发明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半坡尖底陶瓶之奇巧,良渚玉器纹饰之精微,商周铜器铸造之宏伟,明清宫城建筑之壮丽,足令西方民族叹为观止。而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之推动,瓷器创制对世界各国生活之贡献,更是独秀于史册。

  以瓷而论,其中工艺技术上的特色,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而且不乏欣赏价值。例如,唐宋时期利用不同色彩的胎泥揉制而后成型的绞胎瓷器,纹路深浅分明,自然流畅,如大理石般趣意天成。宋代官、哥二窑器和汝官窑器的釉面开片,是变弊病为神奇的工艺杰作,百器不同,美不胜收。清三代特别是乾隆一朝的奇器、瓷塑和象生瓷,把制瓷工艺技巧发展到古瓷顶峰,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古瓷赏趣面面观1、器型之美:

  东汉后期至隋唐的瓷器以胎装饰为主要特征,即瓷器在上釉烧制前,通过对成型瓷胎的刻花、划花、印花、雕花、贴花以及堆塑等方式进行装饰,使之与特定器物成统一整体,实现制作者所预想和追求的造型,然后再施釉烧制。五代开始以至明清,对瓷器装饰的追求和重点,从胎装饰转向釉装饰和彩装饰,即通过对不同釉色釉质的美感追求,通过对釉下彩绘转向釉装饰和彩装饰,即通过对不同釉色釉质的美感追求,来实现制作者新的美学理念。当然,这个界限不是绝对的,五代以前也有釉装饰和彩装饰,如唐花釉瓷和长沙窑釉下彩绘,五代以后也有胎装饰,如各种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堆塑器。但在整个中国古代瓷器史上,对器型美的追求却是共同的,这不但反映在后代对前代典型的、优秀的器型的继承和发展上,同时也表现在同一朝代同一器型在大江南北不窑口之间相互学习摹仿,出现产品形制的雷同性上。正是这种器型的时代统一性,才给我们在鉴定古瓷时一个重要依据,甚至如已故著名古瓷研究大师冯先铭先生那样,把器型列为重要的鉴别标志。

  对古瓷的器型美的欣赏虽然因时代而异,甚至因人而异,但毕竟还是有大体一致的客观标准的。或古朴,或端庄,或秀美,或雄伟,或奇巧,或玲珑,或匀称,或高雅;总之,一件器型美的瓷器,必须比例恰当,美观大方,顺眼耐看,百赏不厌。以人们常见的瓷罐为例,无论是元罐、明罐还是清三代瓷罐,尽管器型有别但都不失美感,根本原因是罐颈较小,配以丰满的腹部,显出端庄秀美之神态。而愈到清后期罐颈愈粗壮,甚至与腹径同,看起来非常肥笨,视觉极不舒服。

  2、釉色之美:

  对瓷器釉色美的追求,有人认为自所传五代后周柴世宗提出“雨过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做将来”开始,其实早在唐代,虽然仍延续着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胎装饰风格,但釉装饰风格对釉色之美的追求已经开始并多有成就,“南青北白”的时代特征,秘色瓷和晚唐定窑“官”字款精美瓷器的烧制成功即为例证。

  对瓷器釉色美的赞颂,自古以来不绝于耳,这既反映了人们对瓷器釉色美的向往,也反映出在火的艺术下瓷器釉色本身的迷人魅力。例如:对唐代邢窑高级产品,当时人们用“白如雪”来比喻;对唐代越窑瓷的釉色,唐人陆龟蒙写诗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对晚唐出现的越窑秘色瓷的神秘釉色,当时人徐夤在一首《贡余秘色茶盏》中赋诗形容:“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虽然笔者对“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这)般颜色做将来”是否为后周柴世宗亲口所说存疑,对是否真的有“柴窑”存疑,更对是否烧制成功“柴窑”瓷器存疑,但“雨过天青”这种釉色成为五代至宋元许多烧制青瓷的名窑所试制追求的最美丽的釉色,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耀仿越,汝仿耀,官仿汝,龙泉仿官,加上北宋、金、元钧窑瓷器中类天青釉色的烧制,一条围绕天青色这个基本釉色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追求,前后连续绵延达四个多世纪,至元末明初随着其他色釉瓷的创烧和青花瓷、釉上彩瓷的大量生产才退出主流色彩地位。这种现象除了工艺技术上的历史条件性原因外,恐怕和中唐以后社会长期动乱,使人们放弃追求盛唐时那种繁华艳丽的审美意识以及由此而决定的钟情于素净典雅的美学欣赏价值取向有关。入宋以后则在理学哲学和北宋晚期道教兴盛(徽宗赵佶就崇迷道教),以青为尚的精神影响下得以强化。

  对两宋时期景德镇影青瓷,人们用“莹缜如玉”、“假玉器”来比拟(但对有人把李清照诗中的“玉枕”直指为影青瓷枕,笔者不敢贸然苟同,原因一是宋代玉器制作出现高潮,产量颇大。二是李清照夫妇毕竟是上流社会中人,用个真正的玉枕绝不为过)。

  对宋代耀州瓷的釉色之美,当时就赞誉有加,刻立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的《德应候碑》中就以“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视其色,温温如也”来形容。

  对青瓷之魁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釉色之美,特别是“雨过天青”的釉色之美,古今颂者不绝。今引当代著名瓷器考古专家、主持汝官窑遗址的发掘者赵青云先生所作概括以飨读者,他说汝官瓷“釉色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汝瓷的釉色丰富,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而豆绿釉也别具特色,釉质莹厚如堆脂,青雅素净,质美蕴蓄”;

  

  “汝瓷的天蓝釉——其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一般美丽。——更有一种青中带红和飞红挂彩,犹如旭日东升,又似夕阳余晖,既柔和又艳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种形容十分可信,绝不是文人骚客溢美之词,因为只有手摸眼观过无数自己挖出来的汝官瓷片标本的人,才能够作出如此经过深思推敲的准确形容和比喻。对于色彩艳丽,窑变美妙,五彩缤纷的钧瓷釉色之美,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出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峪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可称维妙维肖,千古绝唱,咏钧之辞,无出其右。

  至于龙泉梅子青、粉青釉色之绿翠,元明清以来创烧成功的几十种单色釉、窑变釉釉色之美轮美奂,就不必一一叙述了。

  3、纹饰之美:

  各种纹饰的装点,赋于瓷器以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也使瓷器具有不同的美学内涵。官窑纹饰严谨工整,一丝不苟;民窑纹饰自由奔放,情趣盎然。若概括讲,古代瓷器之纹饰,归纳起来有四大类,即人物故事、山水仙境、动物花草、图案文字,无论官民窑皆如此。而若详细列举,则内容磅礴,不胜枚举。以人物画为例,即有官宦、高士、仙神、释道、农樵、渔猎、仕女、婴戏、刀马、诵读等若干大类。而每一大类中又可以具体把绘画内容区分为许多小类。以官宦为例,即可分为加官晋级、天官赐福、马上封侯、指日高升等几十个小类。

  古瓷既为社会大文化之产物,其绘画纹饰内容也必然带着浓重的时代特色。明代嘉靖皇帝崇迷道教,无论官民窑瓷器纹饰中仙人高士比比皆是,八卦仙鹤随处可见。明清之际社会动荡,追求安定宁静生活的渔乐图反映了民心民情。而在清前期康雍乾盛世,则各种纹饰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生活安定的现实状况,虽然这种状况只是同明末战乱相对而言。

  古瓷器上的纹饰绘画,同当时的中国画艺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窑瓷器绘画风格、手法和意境对中国画家深刻的影响,并且造就了不少有成就的画坛名师。时至今日,当代许多美术家还以古瓷为师,在古代瓷绘中追寻历史成就,汲取艺术灵感,并对早在宋元明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印象派、抽象派风格的瓷绘惊叹不已。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我们还可以从许多不同侧面来欣赏古瓷之美。如公道杯、孔明碗那样的用途之美;如倒流壶、刻花刀法、雕瓷刻瓷和贴花、兔毫、油滴、鹧鸪斑那样的工艺之美;以及如瓷塑、象生瓷、木纹釉、石纹釉、古铜釉那样的仿真之美,等等。

  三、如何提高赏瓷水平。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谨提出三点认识:

  1、要赏研结合,通过研究来提高欣赏水平。对古瓷研究得越深,越能开掘出其美的宝藏;对古瓷研究得越细,越能探窥出其美的内涵。只观赏不研究,所看到的古瓷之美是个别的、表面的和现象的。而在研究中欣赏、在欣赏中研究,则所认识和感悟的古瓷之美是有机联系的、深层次的和本质的。

  2、要打好文史功底,拓宽知识结构,丰富文化素养,以此作为提高古瓷欣赏水平的桥梁和阶梯。以对彩绘瓷和“老窑瓷”在欣赏上的差别为例,从元青花起,历经明清,釉上釉下彩绘成为瓷器装饰主流,人们的审美情趣多被吸引到对彩绘的欣赏上来。彩绘瓷把美直接奉献给人们的感官,而“老窑瓷”将其美深藏不露,只让人们观察它那似乎古拙无味的外形。如同哲学上说“现象用感觉就能把握,本质却需要思维才能把握”一样,元明清彩绘瓷不需要文化知识就能欣赏,而“老窑瓷”却需要较高的审美文化素养才能理解和品味。这绝不是对文化底蕴浅薄者的贬低,实在是“老窑瓷”之美隐含在器物背后或内部深处,须要用历史、文学以至哲学知识为工具,来开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现其内在之美的缘故。

  3、要以发现的头脑和眼光欣赏古瓷。至美藏于新境,乐趣在于发现。古瓷欣赏中不但要感觉美,更要善于发现美,而最为乐趣者莫过于发现人未发现之美。

  四、赏瓷禁忌。

  一忌不懂礼貌,对别人之藏品强求索看。

  二忌不懂古瓷观赏规矩。1、不经主人允许乱拿乱放。2、互相递来递去碰撞损坏。3、毛手毛脚急拿重放。

  三忌不懂装懂,信口雌黄;指鹿为马,大言不惭。

  四忌自视权威,不善切磋,口大气粗,情急火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