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成c.还原烧与氧化烧(参考9.10)四、壶的各部名称与功能1. 壶的各部名称(见附图)2. 功能要求a出水 b断水 c滤渣 d好提 五、杯子与喝茶的关系1. 杯色与汤色2. 杯形与喝茶六、陶瓷茶具的实用需知1. 如何选购?a功能 b质地 c造形 d艺术性 e历史性2. 新壶的启用3. 赏壶礼节4. 何谓养壶?七、台湾壶艺发展现况1. 市场概况 a陶艺壶 b实用壶 c宜兴
紫砂壶2. 文化信息 a杂志 b专业书籍 c网络\\艺茶网www.e-tea.com.tw (参考1).【陶与瓷】陶与瓷各有其特性,且看下面分解一、起源年代陶的出现比瓷早,根据史籍记载,几千年前,中国就开始烧制陶器。从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国便已有了彩陶工艺。直到魏晋时代,才进一步创造了瓷器。二、泥土制作陶瓷产品的主要原料-黏土,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蕴藏丰富遍布于全球的表层,然而黏土矿所在的地方,极易有铁矿的存在,因此铁含量的多寡,直接影响了烧成后的色泽及陶瓷器的等级和分类。含铁量超过百分之二以上的黏土,外观呈黄褐或深灰色,经高温烧成后为赤色或褐色,含铁量愈多,烧成颜色愈深,称为陶土。含铁量在百分之一以下的黏土,外观呈灰色或白色,烧成后色白,称为瓷土。三、烧成温度陶器—以陶土为原料经1160—1250度所烧成的产品。坯体呈黄褐色或深灰色,具多孔性及不透明性。又因陶土含铁量多,使产品的色泽具有朴实、浑厚、直率的美。瓷器—以瓷土为原料经13OO度以上所烧成的产品。坯体玻化致密,色洁白,具有透光性。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不是有了瓷而代替了陶,而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参考2). 【紫砂泥质岩相】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宜兴紫砂原料进行的岩相分析表明︰紫砂所用粘土,都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特点是含铁量较高。紫砂烧成温度,一般介于1100-1200℃之间,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后成品吸水率<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团聚体,大部分团聚体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矿物所构成,少量团聚体则由高岭石等单一矿物所构成。紫砂器中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都属闭口气孔;另一种是包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大部分属开口气孔。紫砂器物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殊显微结构有关。而这种团聚体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泥料在制备过程中,原来存在的团聚体结构没有被破坏的缘故。在烧成中,团聚体产生较大收缩,从而在其四周产生一层断断续续之气孔群。(参考3).【配泥】 亦称“配土”。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互配合。为增加紫砂陶艺的色彩艺术效果,常用多种色泥作不同配比,或再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为丰富。种种变异,多采陆离,妙色天错,烂若披锦,移人心目。配泥之法,明时大彬、徐友泉、沈君用、陈仲美等,都妙出心裁,各有心得。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载︰「时大彬,诸土色具足,妙不可思」;「徐友泉,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白、冷金黄……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沉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坚」;「陈仲美,好配壶土」。「以天青(紫泥)、石黄(红泥)和之,成浅深古色。」(参考4). 【养土】 亦称“陈化” “ 陈腐”,古名“养土”,俗称“困料”、“困泥”。即“储泥”。紫砂矿泥加工工序之一。开采后的紫砂矿泥,经翻晒、敲碎、风化、研磨、过筛、和水拌匀,制成约宽六寸、长一尺之湿泥块,放入弇窖不透日光、不通空气荫暗潮湿处,需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贮存起来,以改善泥料之性能。湿泥经慢慢陈腐,成为“腐泥”。其水份得到均匀分布,以利坯料氧化,有机物质可得到充分分解(腐烂)。经陈腐之矿泥︰1、可提高、增强可塑性;2、可减少成型和干燥时开裂。泥料陈腐时间愈长,所制陶器质量愈好。江西景德镇厂,瓷泥陈腐时间较长,烧成瓷器优良。我国古代陶瓷制作中,认为储泥陈腐是一个部署,陈腐时间大多在一年以上。现多采用真空练泥法代之。《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载︰「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紫砂矿泥)筛捣,部署讫。弇窖其中,名曰“养土”」。(参考5).【紫砂泥可塑性】 指紫砂泥之可塑性能。陶土与适量水搅拌,经捏练后形成一种塑性泥料,于一定外力作用下,可塑成各种形态,当外力去掉以后,仍能保持不变形、不开裂,这种性能,称泥之可塑性。宜兴紫砂泥属沉积型陶土,可塑性指数在10.47-17.5之间,属中高可塑性。其矿物组成为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系。紫砂泥粘土矿物含量占70%,以伊利石、高岭石为主,赋予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能,生坯较高的机械强度,较小的干燥、烧成收缩和较宽的烧成范围,为形成宜兴紫砂独特的手工技艺,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参考6).【紫砂釉彩沿革】 宜兴紫砂加彩,约创始于清代雍正时期或偏早,至干隆时期较兴盛,全器绘满彩,锦地开光较常见,绘彩讲究对称,珐琅彩部分以粉彩添饰。至干隆晚期,满彩变为点彩,粉彩亦随意涂绘,工整之风全失。嘉庆以后,多蓝白粉彩、珐琅夹彩之作。蓝白彩蓝色较深者,时代略早;花彩色泽富艳者,年代亦较早;点彩者多近百年之作。(参考7).【拋光】 亦称“车光”。紫砂装饰手法之一。操作程序是先用研磨料,制成砂石,均匀地磨去紫砂制品表层糙面,使之达到一定光洁度,然后用毡轮或布轮加黏拋光辅助剂进行拋光,即可达到光可鉴人的光亮度。经拋光后的紫砂器表面,形成有一层玻璃相光泽。民国初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暹罗(今泰国)订制一批紫砂茗壶,运回暹罗后,由当地工人进行拋光加工,有的在口沿、盖钮和盖沿等处,用铜、金、银,进行包装,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观感效果。主销国内的紫砂产品,一般都不进行拋光,因拋光后的紫砂器皿,失却紫砂特有的肌理质感,玻璃相光泽不如自然形成的紫砂莹润可亲的材质美。(参考8).【龙窑】 古代烧造陶瓷器之窑炉。亦称“长窑”、“蜈蚣窑”、“百脚窑”、“蛇窑”。因其窑身细长,似龙、似蛇,窑身两边,设多节百脚形“火口”,故名。我国陶瓷窑炉,最早出现于商代,明代以前,南方各产区都广泛采用。大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面,建成一长隧道形窑炉,与地平线构成约10-20度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度,中部约15度,后部约11度。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窑,因龙窑本身就起烟窑作用。窑长约20-80公尺,宽约1.5-2.5公尺,高约1.6-2公尺。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小于中部。“火口”在窑墙两侧拱脚处,均为对称排列。以树枝、芦苇和茅柴为燃料。龙窑优点︰利用山坡斜度,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升温快,降温也快;可快烧,亦可慢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造价较低。考古资料表明︰唐代江苏宜兴已建有龙窑,古代烧造紫砂,都用龙窑。宜兴龙窑,均靠山脚依势而建,以利窑基坚固。紫泥、段泥、本山绿泥产品,通常在龙窑中部烧成;红泥产品,在龙窑尾部烧成,称“映红”;色泽乌黑的产品,称“焐灰”,在龙窑下部掇罐下脚部位烧制,是在茅柴灰、龙糠灰还原窑熏下产生。生产周期一般为四天。清代嘉庆二年《重刊荆溪县志》载︰明清时期,宜兴之古龙窑遗址,主要分布于鼎山青龙山南北麓、川埠、宝山寺、蜀山、汤渡、西瓦窑、潜洛、上袁、均山东、任墅石灰山等一带。大小龙窑多达五十余座,不少窑场烧造紫砂器皿。至1937年,丁蜀地区共有龙窑七十六座,其中有紫砂窑十座。(参考9).【还原焰】 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一种火焰。还原焰火焰长,温度低,热冲击力小。特征是浑浊,有烟。燃烧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可燃物质,如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参考10).【氧化焰】 烧窑时窑内供给足够空气量,燃料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种火焰。氧化焰温度高,火焰短,热冲击力大。特征是透明、无烟。燃烧产物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及过剩氧气,不含可燃物质或含量很少。宜兴紫砂陶器是采用这种氧化气氛烧成的,因紫砂泥含三氧化二铁较高,并含少量二氧化铁,在窑内以氧化焰烧成,游离氧充足,使坯体中的铁离子充分氧化,使产品表面形成明快的紫红色调。(参考11).【养壶】 以手抚摩紫砂茗壶,名曰“养壶”,宜兴当地习称“盘壶”。自古爱壶者,手不离壶,壶不释手,抚摩宝爱,一日千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俞彦《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陈君雅欲甘茗战,得此摩挲日千遍。」陈维崧《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一壶满贮碧山岕,摩挲便觉胜饮醇。」高士奇《宜壶歌答陈其年检讨》︰「土人取沙作茶器,大彬名与龚春齐。……拂拭经时不择手,童心爱玩乃孩提。」以手摩壶,宜先上后下,或自左至右,力度以手有轻微感觉为限。日久天长,茗壶泥质日渐细腻,具织绢锦缎润滑感。养壶次数,每泡茶前,一般以手抚摩三至五遍,以获心神宁静,以求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