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朱泥壶的发展历程与署款文化(上)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5394 次
位红姑娘尚不致于「不可理喻」,反而应是「理趣兼具」的。更何况,朱泥壶的署款文化是传之有年的习俗与行规,此与古今作伪谋利者所涉之「道德」问题,在动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当朱泥壶遇见工夫茶要认识朱泥壶的署款文化,首先要了解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就明清两代紫砂壶的分布情形来看,紫砂壶(当然亦包含若干的朱泥及各色砂壶)较集中于南京、上海、苏杭等江南人文荟萃之处,且多为传世品。虽在历来战乱折损甚多,但因从业陶人较多,数量相对亦多。朱泥小壶则多见于闽南及广东潮汕沿海,由于传世的明清朱泥壶多已毁于战乱与文革时期,(少部份晚清制器近年陆续由海外回流),但因闽南地区向有物器陪葬之俗,部份老壶在地底下幸免于战祸,所以目前朱泥古壶多以出土器比例较高。但近十年来因建设开发及非法盗墓频仍,迄今出土器已日渐稀少,且质量俱衰,或多破损,高档朱泥壶已可遇不可求。为了探索个中玄妙,笔者曾往访闽南工夫茶区实地了解,并与第一线的文物贩子接触,发现朱泥古壶出土的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开路建基出土,二是盗墓所获。前者通常并无相关纪年资料(有些是文革动荡期间埋入地底);后者因其非法性,更无法提供如墓志等考据资料。遗憾的是,随着出土器的日渐稀少(事实上,许多地区的墓葬早已十室九空),藉由墓志纪年来考证文物的「学术派」正统作法,只怕希望渐微。朱泥壶产于宜兴,制于宜兴,殆无疑问,但在历史的冥冥安排中,她有点像是王昭君,先后被派去欧洲、日本、南洋等地进行文化输出。既要踏出国门,远嫁异域,那东南沿海的港口如厦门、汕头自是必经之路。这条始于明末,从江苏宜兴、上海到福建、广东沿海的「红陶之路」几经兴衰,也造就了宜兴朱泥壶与闽南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远因。工夫茶区之所以特别崇宜兴所产朱泥小壶,除了她的殷红胎色象征吉祥喜气,也因朱泥不宜独制大器,恰恰符合工夫茶壶「宜小不宜大」的概念。这同时说明了为何紫泥、黄泥、段泥壶相对较少在工夫茶区出现的原因。在茶文化中,东南沿海盛行的「工夫茶」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工夫茶的发源地在潮州,据史载,早在北宋时期,潮人便以能饮且善于饮茶之道著称。就像宜兴紫砂壶的滥觞一样,明太祖下诏废除龙团凤饼茶,无异就像解除了砂壶与散茶的戒严令般,直接刺激了茶的平民化与相关产业、器具的蓬勃发展。明万历时期,一方面紫砂壶的声名已远播宇内,另方面工夫茶俗已风靡闽南、广东等沿海地区,这两股茶与壶的风潮随着商贾、官吏的迁移,陆续在东南沿海融汇,相激相荡,并且迅速取代瓷壶、茶盏,以「世间茶具称为首」之姿,与工夫茶俗紧密结合。1987年,考古学家在盛出朱泥壶的福建漳浦县盘陀乡庙埔,发掘出明万历38年入葬的明户部尚书卢维祯夫妇合葬墓,其中有一件「大彬」款紫砂壶(此壶经南京博物院宋伯胤等学者断为大彬真迹,现藏福建博物馆)。此壶盖沿已见磨损,显系入葬前已被使用一段时日。壶高ll公分,约为今人所谓之中壶,比入清以后日趋小巧的水平小壶为大。此一发现的部份意义为:一、对照宜壶的形制演变,此壶正是大彬制壶由大趋小的部份历程。二、紫砂壶在滥觞不久后的万历年间便已走入闽南。三、紫砂壶初入闽南是由贵族为媒介,且属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非寻常人家可用。经历近千年的发展,饮茶活动在清代早已是遍及社会各阶层的重要休闲项目,尤其是在闽南的工夫茶区,茶更具备不可或缺的社交功能。有趣的是,迥异于紫砂文人壶将诗文题于壶身的作法,朱泥壶因壶身较小,不宜题作,遂将此风转移至壶底,例如逸公款梨式壶刻有「谈笑有鸿儒」,(此语出自唐刘禹锡《陋室铭》,下句为「往来无白丁」。)朱泥掇球壶底刻「明月三人太白杯」,(典出诗仙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不过现下是以茶代酒,取其诗意也。)此外如「香引玉人来」、「高朋满座」、「知君于此景」、「诗人作伴、文士同居」等句,皆是反映着以茶会友的社交心态;当然也印证了朱泥壶缘自宜兴紫砂文化的血缘关系。既是友人相聚,免不了要在茶余饭后,对茶壶品头论足一番,因而发展出对宜兴茶具的主流评价与使用心得。如李渔《杂记》︰「凡制砂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休,再曲则称弃物矣。」《阳羡茗壶系》︰「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这些主流价值深深左右着宜兴陶人的制壶观念,影响深远。据史载,明末紫砂壶的容量由大趋小已是一种共识,如李茂林、李仲芳父子、陈子畦、沉君用等,无不是亲自实践者,这种与茶文化的互动是全面且实际的。尤其华南素有饮用浓茶之风,势必从实用的角度,对宜壶由大趋小的运动产生影响。入清以后,工夫茶更是要求「壶小如香橼」(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翁辉东《潮州茶经》)。以现代行销理论观之,这正是受「消费者导向」影响的必然结果。

1  2  3  4  5  6  7  8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