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朱元璋竭力推行“以(茶)制戎狄”政策,他在告谕蜀王朱 椿是时说:“国家榷茶,本资易马,边吏夫讥,私贩出境,惟易红缨 杂物,使蕃人坐收其利,而入中国者少,其所以制戎狄哉?”在《甘 肃通志》中也有记载。“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所以笔者 认为,茶马互市贸易发展到明朗,具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是明政 府强化中央政权的一项重要政策。
(三)明朝茶马互市贸易法规
明朝茶马互市贸易始于洪武五年,“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稍 后推行“差发马制度”。为了防止官员假朝命以济私,洪武26年特制 “金牌信符”。据黄瑜《双愧岁钞》说:“洪武初于陕西洮州、河州 、西宁各设茶马司,制金牌四十一,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 发;右曰:不信者斩。上号藏内府,下号藏各藩族,三年一差官来往 对验,以茶易鸟,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
但金牌制好景不常,遭到各方势力的挑战:
其一:私茶猖厥,对金牌制冲击很大。明虽立法严禁私茶,出境 重罪者处以凌迟,但经营茶叶可获厚利,官吏则倚权舞弊。驸马欧阳 伦在陕西以官茶私买,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以布政司不言,并伦赐 死,保(欧阳伦家人)等皆坐诛,茶货没入于官。”(《明大祖实录 》)可见明茶法不避权贵。而在茶农茶商中,则很多以细茶私卖,粗 茶纳官。
万历年间,湖南黑茶兴起,产量多,质量也好,私商越境贩卖, 蕃人也以湖南茶价较低且味醇,喜欢购买湖南茶,不愿与政府易马。 对金牌制冲击很大。政府不得已只好用一部分湖南茶易马,因而湖南 茶在茶马贸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二、国力衰弱。蒙古军进犯辽东、宣府、甘州等地,英宗亲率 十五万大军征讨.在土木堡被俘,官军死伤惨重。一些纳马部落也遭 侵掠,金牌丧失,使金牌制无法继续执行。至于金牌停止使用的时间 ,明代史书说法不一。据考证以正统十四年为宜。
(四)明朝健全茶马互市贸易的措施
建立巡视监察制度:明洪武年间,为了确保茶马贸易顺利开展, 对边境关卡管理很严,“守把人员若不严守,纵放私茶出境,处以极 刑,家迁化外”。并不定期派踪朝廷官员巡视检查。成化年间,派遣 御史巡视陕西茶事,从而确立了专职巡视监察制度。但明初,陕西马 政由巡抚兼管,后朝廷准都御史杨一清奏请由巡茶御史“兼官马政茶 法二事”,使御史巡视监察制度更加完善,这是明朝的一项创举。
除此,明朝还对官茶的加工、贮藏、调拨极为重视。明初,四川 、陕西易马的官茶,除茶马司保藏一部分外.其余均由各州县分散贮 存,这样既不利于保管,也不利于调运,经常发生茶叶霉烂变质造成 损失的事故。为此在洪武三十年决定在成都、重庆、保宁、播州(明 时属四川)建立四大官茶专仓保管,并在襄城、紫阳(均属陕西)建 立制茶作坊,专门加工统购的官茶。为了确保运输路线的畅通,还修 筑道路,增设驿站,以官运为主,商运为辅,组织军民专业运输,这 些措施使官茶的贮藏、加工、运输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制度,这也 是明朝的创举。
五、清朝,茶马互市贸易的衰落消亡
(一)清朝实施茶马互市贸易的原因
适应清初大规模战争形势的需要。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多民族统 一国家空前发展和巩固时期。清朝初期,前朝遗臣企望复辟而据地称 帝,各地反清波涛汹涌澎湃,中央政权很不稳定,大规模战争不断, 导致战马严重短缺,国家财政“一岁所入,不足一岁之支”,“国家 财赋大半尽于用兵”的困难局面,故沿袭明朝积极推行茶马互市贸易 。
适应贯彻“因俗而治”方针的需要。为了对边疆少数戾族地区实 行有效的统治,“因俗而治”这一统治边疆的传统思想,便成为清政 府奉行不移的政策。雍正帝明确指出,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 ”。乾隆也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习。”蒙、藏、回等少数民 族,自唐始盛行饮茶习俗,茶马互市贸易历代相传,清朝也势必沿袭 ,才能做到“不易其习”。同时,清政府鼓励“慕义驰贡”(《清朝 文献通考榷茶》),对边疆上层首领驱马来朝贡者,都以茶赏赐, “抚赏以鼓远人之心,以示怀柔之意。”
(二)清朝茶马互市贸易的政策与措施
据《清史稿食货志》载:“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 马;曰,商茶给引征课;日,贡茶则上用也。清因之,于陕、甘易番 马”。顺治元年(1644),在西北地区设立五个茶马司,同时,沿袭 明制,设巡视茶马御史一人,统一管理五个茶马司。后令甘肃巡抚兼 管,最后划归陕西总督管理。另设苑马寺卿一人,管理广宁第七监, 专司马匹放牧与繁殖事宜。
顺治三年,诏“几外藩各蒙古来易马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 易,毋得阻抑”。顺治八年,西藏五世达赖喇嘛要求在北胜州(今云 南永胜县)开辟市场,换取普洱茶。康熙四年(1655)正式开市。普 洱茶以普洱府为集散地,由马邦运至下关,经四川运往西藏。康熙三 十五年(1696),又开四川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市场 。
清政府对边疆贸易持慎重态度,执行较为宽松的政策,如康熙三 十六年,政府曾令西藏第巴桑结嘉错护送班禅额尔德尼进京,他托故 要求缓期。当时有人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恭,建议“禁止第巴遣人贸 易”,予以经济制裁。康熙非常明智,他说:“彼所属之人,皆赖贸 易为主。朕为天下主,何必以班禅之故,泥于小见,禁其贸易,绝其 生计乎!”。又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经户部议准,“新疆五屯 兵民杂居,生齿日繁,现据茶商等请由懋功厅(属四川)增给腹引一 千张,于灌县采配茶斤,运往各地销售”。确保了边疆地区茶叶供应 。这些政策,对缓和民族矛盾,增加民族团结有积极意义。
茶马比价政策:据《清朝文献通考榷茶》:“我朝定鼎,各番 慕义驰贡,金牌可以下用。但以茶易马,务须酌量价值,两得其平” 。顺治元年,规定“与西蕃易马,每茶一笆重十斤。上马给茶蓖十二 ,中马给九,下马给七”。这个比价,比明朝前期上马120斤、中马70 斤、下马50斤要高,比金牌制时期则高得多。但是否“两得其平”尚 有待研究。
清朝为确保茶马互市贸易的顺利进行,对茶实行禁榷,除官茶储 边易马外,商茶则实行茶引制。茶商必须向政府买引,每引百斤,征 银三厘三毫。茶农不得把茶卖给无引的人。无引则作私茶论处。清末 改推行厘金制,实质是征税制,专卖制已不复存在。同时严禁私茶出 关,“查前明诏谕,通接西蕃关隘处所,拔官军巡守,不许私茶出境 。”(食货志茶法)
(三)清朝茶马互市贸易逐步走向衰落消亡的原因
清朝茶马互市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顺洽初年(1644 )到康熙七年(1668),为恢复、发展、繁荣兴旺阶段,康熙七年至 雍正未年(1735)为时兴时罢阶段。乾隆元年(1736)至道光二十年 (1840)为衰落消亡阶段。
顺治年间的茶马互市贸易,是在硝烟四起,政局不稳定,朝廷急 需战马的情况下进行的。到顺治未年,全国统一局面基本形成。康熙 亲政后,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库收入,巩固统治政权十分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明智而有效的政策:奖励垦荒,劳动者得到实惠,种植 面积大幅度增加,康熙八年,实行“更名出”,把明朝藩王的土地“ 给以原种之人,号为更名出,永为世业”《清朝通典》。使无田的农 民有了合法的土地。同时实行减兔赋税政策。除水旱灾害全免外,并 在全国实行轮减,减轻农民的负担。康熙十五年(1712)又实行“滋 主人丁,永不加赋”,刺激了人口增长。雍正元年(1723),诏令 “摊丁入田”,即按财产和负担能力交税。既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 ,又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这些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 ,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了台湾之后,全国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 ,封建统治秩序进一步稳定,朝廷对茶马贸易开始淡化。
康熙、雍正时期,清朝不仅控制了满、蒙民族马匹来源,而且在 察哈尔和辽西设立了牧马场。乾隆年伺又在甘肃、新疆建立,以解决 军马和御马的需要。同时,由于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 善,需要内地商品的种类日渐增多,单纯的茶马贸易已不能满足他们 的需求。而朝廷又鼓吹“满蒙一家”,“内外一体”,因此,蒙、藏 、回等民族商人大量涌人内地,内地商人也进入边疆,资本主义萌芽 进一步增长,冲破了官办茶马贸易的樊笼。
茶叶是我国出口最早的传统商品,五世纪输入亚洲一些国家。十 六世纪输入荷兰和英国,十六世纪输入美洲,独占世界茶叶市场。清 朝康熙中期,华茶输出价值占出口总值60%。乾隆末期(1790一1794 )占出口总值88.8%。清政府对茶叶的重视已从茶马贸易转向出口贸 易。
综上所述,清朝茶马互市贸易,自康熙时期开始走向下坡,其地 位和作用逐渐消失。
结论
一、始自唐代终于清朝中期的茶马互市贸易,历经唐、宋、明、 元、清五朝,延续千年之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茶业经济史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宋朝继承了古代“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的传统观 念,神宗力图有所作为,富国强兵,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在比 较了以钱、绢、茶易马得失之后,作出了以茶易马最明智决策,从此 ,成为定制,历代相传,延绵不绝。使唐代开始的茶马互市贸易更具 特色。
“羁摩”是笼络使不生异心的意思,井非以强权去制服,这是在 任何制度下都会出现的。宋对茶马互市贸易价格政策是“随市增减, 价例不定”和”马价分九等”,是符合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 化而有涨落,和优质优价,次质次价的原则。公平合理、调剂余缺、 互惠互利。所以宋朝每年易马达15000--20000余匹。
三、“以制戎狄”的观点,是明朝朱元璋在谕蜀王朱椿时明确提 出来的。从“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以出赋”的政策,发展到 利用象征军权的金牌信符来强制推行茶马互市贸易。朱元璋在中原内 地也实行恐怖政治“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到宪宗时提出了“茶、 马,国之要政”,进一步强化了朱元璋的主张,继续实行“贱马贵茶 ”政策。所以明朝的茶马互市总的趋势是随国力强弱而决定易马的多 少。
四、清朝废除金牌制,实行“酌其价值,两得其平”的政策。康 熙不赞成经济制裁,认为是“泥于小见”。并尽可能满足边疆要求开 放新市场易马和茶的供应。
五,茶马互市贸易在历朝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 义和影响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和团结。边疆来内地易 马者,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既有地方政府官员、僧侣,也有平 民百姓。他们与内地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增进了了解,促进 了友谊,扩大和加深了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在宋朝通过茶马互市,西 番与宋朝和睦共处,共同抵抗西夏的进攻。宋与西复对峙时,茶马互 市中断,人民曾一度迫使西夏与宋议和。四川黎州羌族聚众扰边,要 求复市。明朝汉蒙通过茶马互市贸易,蒙古“诸酋感德日深,赴市日 众,市马日多”。清雍正时称:“睦邻不以金樽,控驭不以师旅,以 市微物,寄疆场之大权,其惟茶乎?我之所有,彼之所无,我从而重 之,彼亦习之”。十八世纪末,英国想利用印度茶垄断西藏市场,从 而吞并。英人贝尔潜人西藏,他承认“凡有藏人踪迹者,无不嗜茶, 即在大吉岭山下的西藏居民,亦不顾大吉岭所产极名贵之茶,偏喜历 尽艰辛山路而运入中国之茶。中国茶较贵,而人民又贫,但仍视为不 可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同胞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野心,热 爱祖国的浩然正气!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 一个整体。这是长期茶马互市贸易所形成的民族深情的结果。
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通过茶马互市首先扩大了茶和 马的市场,推动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带动了全面的物 质交流。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红缨、佛像、佛经、药材等 物资大量进入内地。内地的绢、布、食盐、陶器、铜器、铁器、书籍 、纸张等物资大量进入边疆地区,这对推动当地手工业的发展、人民 主活水平的提高,地区开发与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在前文中有详细 的叙述。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新兴城市的兴起。古代川藏、青藏 交通十分险阻。而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联系主要是从茶开始。 他们长年累月,越过崇山峻岭,艰难跋涉,逐渐走出一条茶道,以后 演变成驿道。经过各代的整治修建,驿道比较安全方便了,新兴城市 日益崛起,来往人员也日益增多,它对扩展地区联谊,经济、文化交 流都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