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茶发展史略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6712 次
茶类为主的北部茶区(台北、桃园、新竹、苗栗)茶园面积逐年减少;1986年为19427公顷(74%)﹔1991年为13376公顷(57%),1996年为7965公顷(37%)﹔而产制部分发酵茶类供内需的中南部茶区(南投、嘉义、云林)茶园面积逐年增加,1986年为5089公顷(l9%),1991年为8287公顷(35%),1996年为10979公顷(52%)。 台湾茶园目前种植之茶树品种以青心乌龙(48%)为主,依次为青心大冇(19%),台茶12号、13号等新品种(16%),其余品种个别占有率皆在4%以下,甚或不及1%。 台湾茶叶外销量以l973年达最高峰为2万3千余公吨,1979年以后逐年降低,至1986年外销量为1万公吨,1996年为3475公吨;进口茶叶量1985年仅309公吨,1990年饮料茶在台湾兴起后,进口茶叶(以红茶、茉莉花茶为主)急剧增加,1994年达最高峰进口量为1万余公吨,近年来则维持在7-8千公吨,进口茶类乃以红茶及茉莉花茶为主,供加工制造饮料茶之用。 台湾罐(盒)装饮料茶于1989年逐渐兴起,尤其是乌龙茶饮料于1992年对新新人类市场的诉求成功,促使茶饮料于1993年超越碳酸饮料,至1996年乃位居非酒精性饮料的龙头;1996年各类茶饮料销售率为:乌龙茶(31%)、绿茶(l6%)、红茶(6%),其它为调味红茶(如奶茶、花香红茶、果香红茶、加麦红茶等)合计47%,红茶系列饮料合占53%,乃为台湾饮料茶的主流,此为台湾每年需输入数千公吨红茶的主要原因。 目前台湾地区茶园面积约二万一千公顷,某中于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嘉义、云林、宜兰、花莲及台东等海拔数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间的丘陵地、缓坡地及高山等,年产量约二万二千公吨。 台湾之茶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而成就台湾独特的茶艺文化。台湾的茶艺馆也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间接带动了民俗艺品、陶艺品、国乐及仿中国古典建筑之怀古风潮,尤其是拓展了茶器艺术的视野。 1975年后,台湾经济起飞,生活水准提高,政府辅导举办优良包种茶、乌龙茶比赛及宣导国人饮茶,茶艺馆逐渐兴起而取代盛极一时的港式茶楼饮茶方式。爱茶人士及业者也相继成立推广茶艺文化的民间组织,于1982年9月首先成立「中华民国茶艺协会」,并提出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清、敬、怡、真」﹔1984年9月由茶艺业者筹组成立「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阐扬中华茶艺文化,推广茶艺精致生活,促进国际茶文化交流为其宗旨,该会于1997年向内政部正式登记立案,并更名为「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仍简称「中华茶联」。1984年6月成立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其宗旨为以茶艺平和优美的意境,建立国民新生活规范,使社会达到富而好礼的境界。1985年以来大专院校的学生社团亦相继成立茶艺社,推展学生茶艺活动。 茶文化的传承除藉由茶艺活勤外,茶业及茶艺文化杂志的出刊及流传亦占极重要的地位,台湾主要的茶学杂志,早期的有日据时期由台北茶商公会出刊的「台湾茶叶月报」及「台湾之茶业」﹔近代的有由政府机关发行的「茶业专讯」,由民间团体发行的「茶讯」、「茶艺月刊」、「中华茶艺会刊」,由大专院校茶艺社出刊之「台大茶艺」、「茶艺专刊」及已商业化发行的「茶与艺术」、「茶与壶」、「壶中天地」及「紫玉金砂」等。 茶业在台湾有其经济生产价值,更有非经济性文化特质,目前台湾茶业面临劳力缺乏、工资高涨、消费者口味多元化、茶叶进口日益增多之压力,但若能调整产销结构,应用新科技、新技术提升茶叶产制技术,结合茶业科技及茶艺文化促使茶艺生活化,发展休闲茶业,及发扬茶文化特质,必能使传统产业现代化及永续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