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战期间茶业和茶叶科技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7-04 浏览 23772 次
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 下,艰苦奋斗,不同程度地都积累了一批发明和创造。以制茶和茶叶 加工机器为例,这时在湖北、云南各地有较大推广的“木质揉茶机” ,人力、畜力可以两用,就比引进的印度、日本同类机器,克服了动 力限制。再如安化茶场设计的筛分机,使用灵活,非舶来者可比;祁 门茶场制有萎凋柜、足踏茶筛及特置加温萎凋室;婺源茶场的木质筛 分机、发酵加温箱及烘筒代替锅炉②。

  但这些还只是改良场厂的一些技术改良。崇安茶叶研究所的科学 研究情况,陈观沧先生对该所1942—1944年茶树栽培、茶叶 制造、化验和推广方面,有一个很完全的记录,因这具体反映也代表 了当时我国茶叶科学研究的水平,这里我们不妨选录如下:1.栽培 方面。

  ①育种试验。分鉴定、选育、创新三个科研途径,对茶叶品种、 单本选择、武夷名丛性状、开花习性、茶树遗传因子等等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

  ②繁殖方面。对播种、压条、扦插等法及茶籽储藏、播种期等进 行了试验。

  ③生理试验。如茶树日照、茶树抗寒与制茶品质关系的研究。

  ④栽培试验。对水仙树型剪定、茶树剪枝日期以及摘花、摘果等 项目的研究。

  ⑤病虫害试验。对武夷山茶树煤病以及茶蚕和茶毛虫等当时茶区 盛发的病虫害进行研究和调查。

  2.制造方面。

  ①品种试验。分别在崇安、安溪两地进行。各茶树品种制造红茶绿茶(眉茶、珠茶、龙井、莲芯)、青茶(乌龙茶)的适制性试验 。

  ②红茶绿茶、青茶的制造方法试验。

  ③红茶分级及碎切茶试验。分别在祁门、崇安、福安进行,同时 向全国红茶产区征集样品进行红茶分级拼和试验。

  ④包装储藏试验。

  ⑤制茶机械的设计与有关试验。

  3.化验方面。

  ①生化研究。如茶叶分级化学标准的探讨、岩茶制造过程中水分 变迁研究。

  ②工业试验。如咖啡硷的提炼,茶叶杂料制造等研究。

  ③肥料试验。如厩肥、树叶肥田、天然肥料的各种比较试验。

  ④土壤研究。如土壤盐基饱和度、武夷茶岩壤调查研究。

  4.推广方面。

  主要有办理茶树更新、调查统计和编辑出版书刊这样三方面工作 ①。

  关于调查统计和书刊出版我们不加多谈,这里仅就茶树更新稍展 开一说。因为这一点和其前的统购统销,是战时茶叶改革的两大茶政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封锁海上,我国海运茶叶出口中断 。为避免茶园荒芜、救济茶农生活,也为战后茶业复兴积蓄元气,吴 觉农先生高瞻远瞩,提出“幼树留蓄,壮树继续采制,老树则彻底更 新” ②的“茶树更新运动”。茶农更新的经济损失,由中茶公司出资 补贴,具体组织、办理,由崇安茶研所和茶树更新运动指导处负责。 从1942年春天开始,至1944年底结束,3年中共维护了10 余万亩茶园,更新了1000多万的茶丛。这一数字,与原先计划是 无法比拟的。但原计划第一年中茶公司就应出资1000万,3年完 成;但实际3年中只收到中茶公司300万元。所以,上述数字,有 人形容“不是用钱,而是用工作者的心”完成的。因为经费等诸多原 因,运动计划受挫,一波三折,没有完成原定的目标,说以失败告终 也可以。但是,正如吴觉农指出,除维护了10万亩茶园外,“尚育 成茶苗200万株,并完成浙、闽、皖、赣四省外销茶区土壤调查” ;另外,在推行更新之区,使茶农普遍地获得更新的知识,这更是无 法以钱来衡量的。所以,这一运动在更新本身可能成绩不怎样大,但 其在技术和技术推广上的意义,是深远和应当肯定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