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 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
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
绿茶,兼有部分
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
绿茶、
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
红茶、
黑茶和
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
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
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
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
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
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
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
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
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
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
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