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紫砂壶
答案:已有(4) 关注: 592
答1:

 

    如何评价、鉴定一件紫砂壶的优劣,古今中外许多收藏家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为文字付诸于纸面,前人虽有只言片语,但系统理论却不多见。因为各家自有各家言,标准也就不尽相同。但能达成共识的,不外乎两个标准:一是艺术标准,二是功用标准。 前人对紫砂壶的评价 “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总评价。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齐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

    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问珠玉安足取,豈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可见宜兴紫砂的身价是非常高的。究竟值多少钱呢?名人周澍《台阳百咏注》里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陈其年《赠高澹人诗》,见《阳羡名陶录》)可见名家出品价格尤高。再往后,则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不仅“价埒金玉”,而且“已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吴梅鼎《阳羡名壶录》)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残破的紫砂壶,也有人愿意出价收购。

 

答2:

 

   宜兴紫砂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泡茶利器。玩壶者更是想收几把好的紫砂壶,而不同人对壶的需求不同,对壶的认识也各自不同。让我们听听紫砂壶大师们对选把好紫砂壶的标准是如何评价的:


  吴云根:
  一把紫砂茶壶贵在形、气、神。形者,形象也。点与线,线与面,明暗与虚实,壶体的各个部位和谐一体。气者,气质也。壶如人,气质为贵。此乃内在之精神,非一日之功也。神者,神韵也。此乃壶外功夫。物有所像俗也。花非花,壶非壶,方是壶家追求之境界。


  顾景舟:
  一件完好的宜兴紫砂壶,必须是作品本身能够抒发艺术语言,令人油然而生一种美好的艺术感受。一是要给人一种美的外在形象,二是要散发美的情趣,三是要有美的艺术内涵。如果能做到三者皆备,便达到了精气神融会贯通的境界,就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才是一件上乘的作品。


  蒋蓉:
  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分。做壶是做艺, 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做工勉强带得过的壶给人,这样对收藏者是极不负责任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谭泉海:
  做陶刻的,功夫在陶外。我每天都要练字画画,连篆书、楷书、隶书、草书,写生和临摹古画。紫砂陶刻主要还是用线条的粗细浓淡、软硬远近来反映。我一般是做工笔,工笔有内容,陶刻容易表现。紫砂壶本身很古朴,你把很多颜色弄上去,就不行,破坏了紫砂器浑朴天然的本质,不能很好的反映紫砂本身的质地效果。紫砂作品要加装饰,不能和紫砂本身的特色相冲突。我们讲的墨分五色,如黑白照片的效果,也很好。我的工艺追求是出了凸显紫砂的质地特征之外,也注意反映陶刻的用刀特色。


  吕尧臣: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你喜欢它,它也亲近你;日久抚摸,壶身亚光渐起;珠玑隐现,通体似玉若莹,这才是紫砂的真容。鉴赏一把壶,一要看泥质,优质泥往往选料精细、加工繁复、陈腐多年、泥色自然、温润凝重而无需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俗称“天青泥”;二要看造型,无论光器、花货、筋襄器,要有形有神、骨肉匀称;三看功能,口盖严丝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省力,装饰玩味无穷;四听声音,一把好壶,敲击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低沉、沙哑的声音,表明这把壶的烧成有问题。一把紫砂壶,如果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无论有否名头,就是一把好壶了。


  顾绍培:
  我认为搞紫砂壶造型设计,一定要有节奏感,作品的节奏感越强,紫砂的韵味越足。只做小的,放不开,如同绣花一样;做大的,能掌握作品的气度、骨架。如同古代的青铜器一样,它象征的是一种权利,所以它的造型有气度、有力度,有一种不可动摇的霸气。我把古代青铜器的这种霸气吸收到紫砂大器的造型上来,紫砂大器的造型也要有霸气、有力度。要大气,就要掌握它的韵律、节奏,再加上平衡、和谐,就产生了韵味。


  鲍志强:
  乱刀,乱中不乱,它是有规律的,在乱中要表现墨韵的味道,针对画面的要求,要合理的去运用。我在陶刻上,一般还是喜欢线面结合的运用。有块面、有线条、有粗有细,这样有对比。要达到这种要求的话,在一些刀法的运用上面,就要根据对象的要求来进行变化。如果死搬硬套过去的那一套刀法,要表现某些对象就没有办法了。你要刻出按照自己的艺术眼光来表现的这个形态的话,就必须要琢磨自己形成的这种刀法并灵活运用它。

 

答3:

 

 宜兴紫砂壶起于明朝,用其泡茶能独发茶之色、香、味,且有用久色泽生光明的特点,因而很受收藏家的喜爱。宜兴紫砂壶不但款识、造型别致,且装饰独特,尤其明清时代,其造型和装饰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近年来,由于投资者尤其是海外投资者的青睐,紫砂壶的价格不断上涨,而制作水准和材料品质却每况愈下,且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投资者须擦亮眼睛,“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名家壶”兼具艺术性和投资价值。所谓“名家壶”,即工艺师以上身份的人所制作的紫砂壶,因其所用的泥料较佳,做工精细,富有装饰和造型的美感,且数量稀少,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精品,价格也自然不菲。如清末民初高级工艺师顾景舟所制的好壶,价格要达万把元;而名家吕尧臣的作品,则几千到几万不等。若闲时同学朋友聚会,取一名品砂壶,泡一壶香茶,品茶赏壶,悠哉乐哉!精而少的作品是投资者的首选。“名家壶”也不都是精品,只有数量稀少的精品增值潜力才大。即使在买方市场占优势的形势下,罕见的珍品价格也不会有多大变化,反而会随着年代的增加而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分清造形年代,选择最佳投资对象。砂壶的造形,一般分为筋纹形期(明正德-清康熙)、自然形期(清康熙-乾隆)和几何形期(清嘉庆-道光)。筋纹形期堪称宜兴紫砂壶的全盛时期,名家如陈鸣远等人,发挥了高超的炼泥技巧,其胎质呈现石英效果。这段时期的制造过程大都采用泥片镶接法。及至乾嘉年间壶的款识和格调有了改变,这个时期的作品,多半出自文人雅士的设计,再交由名家制造,其最大的特色是题文雕画增加了壶的艺术气息。名家书画的介入,往往使得文书刻饰的价值、气势都凌驾于工艺师之上。清末民初,宜兴壶光芒再现,但名家仿古风气盛行,赝品亦为佳作,造成真假难辨。收藏投资者对此须慎察之。

 

答4:

 

    关于宜兴紫砂壶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早在宋朝时,紫砂壶就开始流行了,苏东坡、梅尧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就讲了用紫砂陶壶烹茶。但宋朝紫砂制作的资料很少留下来,又鲜有实物,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紫砂制作的历史一直到明朝才清晰起来。


  紫砂壶的出现,主要来源人们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紫砂壶泡茶就流行开来,紫砂制作家也应运而生。随之,这些古朴的艺术品作为礼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广大壶友的收藏对象。可是古壶不是那么好识别的,比起现在认准一个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收藏证书和信誉担保外,难度系数可是倍增了。下面介绍四个老壶辨识妙招,让壶友们轻易看破迷雾识真品。


  紫砂老壶辨识妙招之一: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400余年,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
 
 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概为素色无彩。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老茶壶。其次,陈鸣远首开“壶盖内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故如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紫砂老壶辨识妙招之二:从壶身情形辨识。另一个辨识老壶的方法是,根据壶身的情形来断定。明代的紫砂壶,顶多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到了明末(天启、崇祯年)的名家陈用卿,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落款。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诗书的壶。其实,在壶身上刻诗书,是清代陈曼生所创,后代名家效法延用。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艺术品壶,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紫砂老壶辨识妙招之三:从落款的甲子年辨识真伪。或许一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且我国是以农立国,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时,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60年循环一次,称为一甲子。明、清时代的艺人,落款时可说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


  紫砂老壶辨识妙招之四:根据出水孔数辨识。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老壶的资料之一。据资料所述,民国以前的紫砂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不一定),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m.marroptt.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